二 中醫診斷基礎 |
(一)中醫診斷學 |
中醫診斷學要點 |
(1)主要內容 |
(2)基本原則 |
(二)四診 |
1.望診 |
(1)望神、失神、假神、神亂的臨床表現和意義 |
(2)白、黃、赤、青、黑五種病色的臨床意義 |
(3)望形體、頭面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|
(4)望舌質、舌笞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|
(5)望排出物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|
2.聞診 |
(1)語聲、呼吸異常及咳嗽、呃逆、噯氣 聲音變化的臨床意義 |
(2)口氣、痰涕、二便氣味異常的臨床意義 |
3.問診 |
(1)惡寒發熱、但寒不熱、但熱不寒、寒熱往來的臨床意義 |
(2)表證辨汗、自汗、盜汗、絕汗、戰汗的臨床表現及意義 |
(3)疼痛的性質特點及不同部位疼痛的臨床意義 |
(4)口渴與飲水、食欲與食量及口味異常的臨床意義 |
(5)大便和小便變化的臨床意義 |
(6)失眠和嗜睡的臨床意義 |
(7)耳鳴耳聾、頭暈目眩的臨床意義 |
(8)月經與帶下變化的臨床意義 |
4.切診 |
(1)切脈的部位和寸口脈分候臟腑 |
(2)常見病脈的脈象及主病 |
(3)按肌膚、按脘腹的要點和臨床意義 |
(三)辨證 |
1.八綱辨證 |
(1)表證、里證的臨床表現、相互關系及辨證鑒別要點 |
(2)寒證、熱證的臨床表現、相互關系及辨證鑒別要點 |
(3)虛證、實證的臨床表現、相互關系及辨證鑒別要點 |
(4)陰證、陽證的形成、臨床表現和辨證鑒別要點 |
2.臟腑辨證 |
(1)心氣虛與心陽虛、心血虛與心陰虛及心血瘀阻、心火亢盛證的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 |
(2)肺氣虛與肺陰虛、風寒犯肺與風熱犯肺及燥熱犯肺、痰濁阻肺證的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 |
(3)脾氣虛與脾陽虛、寒濕困脾與脾胃濕熱證的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 |
(4)肝氣郁結、肝火上炎、肝陽上亢、肝風內動、肝陰虛、肝血虛、肝膽濕熱、寒滯肝脈證的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 |
(5)腎陽虛、腎陰虛、腎精不足、腎氣不固、腎不納氣證的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 |
(6)胃寒、胃熱(火)食滯胃脘、胃陰虛、大腸濕熱、大腸液虧、膀胱濕熱證的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 |
(7)心肺兩虛、心脾兩虛、心腎不交、肺脾兩虛、肝火犯肺、肺腎陰虛、肝脾不調、肝胃不和、脾腎陽虛、肝腎陰虛證的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 |
3.氣血津液辨證 |
(1)氣虛、氣陷、氣滯、氣逆證的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 |
(2)血虛、血瘀、血熱、血寒證的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 |
(3)氣滯血瘀、氣血兩虛、氣不攝血、氣隨血脫證的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 |
(4)津液不足證、水腫的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 |
三 常見病辨證論治 |
(一)治則與治法 |
1.治病求本 |
(1)治標與治本的運用 |
(2)正治與反治的運用 |
2.扶正與祛邪 |
(1)扶正與祛邪的區別 |
(2)扶正祛邪的運用 |
3.調整陰陽 |
損其有余和補其不足的區別及臨床應用 |
4.三因制宜 |
(1)因時制宜的原則和臨床應用 |
(2)因地制宜的原則和臨床應用 |
(3)因人制宜的原則和臨床應用 |
(二)中醫內科病證的辨證論治 |
1.感冒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風熱感冒、風寒感冒、時行感冒、體虛感冒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、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2.咳嗽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風寒犯肺、風熱犯肺、燥邪傷肺、痰熱壅肺、肺腎陰虛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、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3.喘證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風寒閉肺、痰熱郁肺、腎不納氣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4.胸痹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氣虛血瘀、氣滯血瘀、痰瘀痹阻、寒凝心脈、氣陰兩虛、心腎陽虛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5.不寐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心火熾盛、肝氣郁結、陰血虧虛、心脾兩虛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6.胃痛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寒凝氣滯、飲食停滯、肝胃不和、肝胃郁熱、脾胃虛寒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7.泄瀉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食傷腸胃、濕熱內蘊、脾胃氣虛、脾腎陽虛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8.便秘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熱結腸胃、氣滯郁結、津虧腸燥、陽虛寒凝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9.中風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①半身不遂:氣虛血瘀、肝陽上亢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;②語言不利:風痰阻絡、肝陽上亢、腎精虧損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10.頭痛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風寒頭痛、風熱頭痛、肝陽上亢、瘀血阻絡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11.眩暈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肝火上擾、氣血虧虛、痰濁上蒙、肝腎陰虛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12.消渴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陰虛燥熱、脾胃氣虛、腎陰虧虛、陰陽兩虛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13.淋證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〔熱淋、石淋、勞淋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14.癃閉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膀胱濕熱、濕熱瘀阻、腎陽衰憊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15.陽痿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驚恐傷腎、心脾兩虛、腎陽不足、肝郁不舒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16.郁證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肝氣郁結、痰氣郁結、心脾兩虛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17.虛勞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〔氣虛、血虛、陰虛、陽虛、陰陽兩虛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18.痹證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〔行痹、痛痹、虺痹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;著痹的癥狀、治法和方劑應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19.中暑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〔陽暑、陰暑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(三)中醫外科病證的辨證論治 |
1.瘡癤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熱毒蘊結、濕毒瘀結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2.乳癖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肝郁痰凝、沖任失調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3.痤瘡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肺經風熱、胃腸濕熱、痰濕瘀滯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4.癮疹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胃腸濕熱、風熱犯表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5.痔瘡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①內痔:腸風下血、濕熱下注、氣滯血瘀、脾虛氣陷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;②外痔:氣滯血瘀、濕熱下注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6.跌打損傷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氣滯血瘀、瘀血阻絡、風寒濕瘀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(四)中醫婦科病證的辨證論治 |
1.月經不調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①月經先期:腎氣虛、肝經郁熱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;②月經后期:腎虛血少、氣滯血瘀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;③月經先后無定期:腎虛、肝郁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2.痛經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氣滯血瘀、陽虛內寒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3.崩漏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氣血兩虛、脾不統血、肝腎不足、瘀血阻絡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4.帶下過多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腎虛帶下、濕熱下注、脾虛濕盛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5.絕經前后諸癥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陰虛火旺、脾腎陽虛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(五)中醫兒科病證的辨證論治 |
1.積滯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乳食內積、脾虛夾積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2.厭食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脾運失健、脾胃氣虛、胃陰不足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(六)中醫耳鼻咽喉科病證的辨證論治 |
1.鼻淵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風熱蘊肺、膽經郁熱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2.口瘡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心脾積熱、脾腎陽虛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3.咽喉腫痛 |
(1)該疾病的中醫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學疾病 |
(2)辨證論治(風熱外襲、火毒上攻、虛火上炎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四 民族醫藥基礎知識 |
(一)藏醫藥 |
1.藏醫基礎知識 |
(1)五元、三因、陰陽學說的內容 |
(2)藏醫的治療方法 |
2.藏藥基礎知識 |
(1)藥物與五元的關系 |
(2)藥物的六味、八性、十七效 |
(3)配伍方法、原則 |
(4)劑型和用藥禁忌 |
(5)常用方劑 |
(二)蒙醫藥 |
1.蒙醫基礎知識 |
(1)二根、七素、二穢的內容 |
(2)七素與二根的關系 |
2.蒙藥基礎知識 |
(1)藥味、藥力、藥能、藥物功能的內容,藥味與五元的關系 |
(2)組方依據和準則 |
(3)傳統劑型 |
(4)用藥方法、劑量和用藥禁忌 |
(三)維吾爾醫藥 |
1.維吾爾醫基礎知識 |
維吾爾醫學的各種學說內容 |
2.維吾爾藥基礎知識 |
(1)藥性、藥性級別、藥味、矯正藥的內容 |
(2)方劑的組成,方劑的命名,方劑的用量 |
(3)維吾爾藥的四大類劑型 |
五 常用醫學檢查指標及其臨床意義 |
(一)血常規檢查 |
1.白細胞計數 |
(1)正常值參考范圍 |
2.白細胞分類計數 |
3.紅細胞計數 |
4.血紅蛋白 |
(2)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 |
5.血小板計數 |
6.紅細胞沉降率 |
(二)尿常規檢查 |
1.尿液酸堿度 |
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 |
2.尿比重 |
3.尿蛋白 |
4.尿葡萄糖 |
5.尿膽紅素 |
6.尿隱血 |
7.尿中白細胞 |
8.尿沉渣管型 |
9.尿沉澄結晶 |
10.尿酮體 |
11.尿淀粉酶 |
(三)糞常規檢查 |
1.糞外觀 |
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 |
2.糞隱血 |
3.糞膽原 |
4.糞便細胞顯微鏡檢查 |
(四)肝功能檢查 |
1.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 酶 |
(1)丙氨酸氨基轉移酶、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的正常值參考范圍 |
2.血清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 |
3.血清γ-谷氨酰轉移酶 |
4.血清堿性磷酸酶 |
5.血清總蛋白、白蛋白和球蛋白 |
6.血清總膽紅素、非結合膽紅素、結合膽紅素 |
(2)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 |
(五)腎功能檢查 |
1.血清尿素氮 |
(1)正常值參考范圍 |
2.血清肌酐 |
(2)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 |
(六)血液生化檢查 |
1.淀粉酶 |
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 |
2.血清肌酸激酶、同工酶 |
3.心肌肌鈣蛋白 |
4.血尿酸 |
(七)糖、脂代謝檢查 |
1.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|
(1)正常值參考范圍 |
2.糖化血紅蛋白 |
3.總膽固醇 |
4.三酰甘油 |
(2)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 |
5.高密度脂蛋白 |
6.低密度脂蛋白 |
(八)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檢測 |
1.乙肝病毒六項 |
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 |
2.乙肝病毒DNA |
六 中醫藥文獻信息與咨詢服務 |
(一)中醫藥信息 |
1.特點與來源 |
(1)特點 |
(2)主要來源 |
2.傳統文獻 |
(1)主要的醫學典籍 |
(2)主要的本草典籍 |
(3)主要的方書典籍 |
3.現代信息 |
(1)藥品標準 |
(2)常用中醫藥期刊 |
(3)常用中醫藥工具書與文獻 |
(4)常用的藥品集和專著 |
(5)互聯網資源 |
(二)咨詢服務和用藥指導 |
1.咨詢服務方法 |
(1)咨詢環境 |
(2)咨詢方式 |
2.咨詢服務的對象和內容 |
(1)患者用藥咨詢服務 |
(2)醫師用藥咨詢 |
(3)護士用藥咨詢 |
3.咨詢技巧 |
(1)溝通技巧 |
(2)投訴應對 |
4.應用藥品的特殊提示 |
(1)需特殊提醒的用藥人群 |
(2)需特殊提示的情形和特別注意的問題 |
七 中藥調劑操作的基本技能知識 |
(一)中藥處方 |
1.處方格式 |
前記、正文、后記的內容 |
2.處方的常用術語 |
(1)與藥名有關的術語 |
(2)與調劑有關的術語 |
(3)與煎煮等有關的術語 |
3.處方調劑的流程 |
中藥調劑流程的一般環節和“四查十對” |
(二)處方審核 |
1.處方審核的原則和要求 |
審方中的注意事項 |
2.處方審核的主要內容 |
(1)處方規范性內容與要求 |
(2)處方的藥品用名與處方應付 |
(3)處方的用法用量 |
(4)用藥禁忌 |
(三)處方調配與復核 |
1.飲片處方調配 |
(1)飲片斗譜安排 |
(2)飲片調劑用具 |
(3)藥味調配要求 |
2.中成藥處方調配 |
(1)中成藥處方調配的程序和注意事項 |
(2)妊娠慎用的中成藥 |
(3)妊娠禁用的中成藥 |
3.調配復核 |
(1)飲片調配復核內容 |
(2)中成藥調配復核內容 |
(四)發藥 |
1.中藥飲片用藥指導 |
內容與要點 |
2.中成藥用藥指導 |
內容與要點 |
(五)中藥湯劑 |
中藥湯劑的煎煮 |
1.煎煮程序 |
2.注意事項 |
3.特殊煎藥方法 |
(六)特殊中藥處方的調劑 |
1.特殊管理的中藥 |
(1)毒性中藥的用法用量及調劑要求 |
(2)罌粟殼的用法用量及調劑要求 |
2.有毒、小毒中藥 |
用法用量及調劑要求 |
八 中藥的貯藏與養護 |
(一)中藥的質量變異現象 |
1.中藥飲片貯存中常見的質量變異現象 |
蟲蛀、霉變、泛油、變色、氣味散失、風化、潮解、粘連、腐爛 |
2.中成藥貯存中常見的 質量變異現象 |
易發生蟲蛀、霉變、酸敗、揮發、沉淀現 象的常見劑型 |
(二)引起中藥質量變異的因素 |
1.自身因素對中藥質量變異的影響 |
所含水分、淀粉、黏液質、油脂、揮發油、色素等對中藥質量變異的影響 |
2.環境因素對中藥質量 變異的影響 |
溫度、濕度、日光、空氣、霉菌、蟲害、包裝容器、貯存時間對中藥質量變異的影響 |
(三)中藥貯藏 |
1.中藥貯藏的環境要求 |
(1)《中國藥典》“凡例”貯藏項下各名詞術語的規定 |
(2)中藥貯藏對環境的基本要求 |
2.中藥飲片的貯藏要求 |
不同特性飲片的貯藏要求 |
3.中成藥的貯藏要求 |
不同劑型中成藥的貯藏要求 |
(四)中藥養護 |
1.傳統養護技術 |
清潔、除濕, 、密封(密閉)低溫、高溫養 護法,對抗貯存法 |
2.現代養護技術 |
遠紅外加熱干燥、微波干燥、氣調、射線輻射殺蟲滅菌、包裝防霉、氣幕防潮、蒸氣加熱、氣體滅菌、揮發油熏蒸防霉養護技術 |
九 中藥的合理應用 |
(一)合理用藥 |
1.合理用藥的基本原則 |
合理用藥的諸原則〔安全、有效、簡便、經 濟) |
2.不合理用藥的主要表現及后果 |
(1)不合理用藥的主要表現 |
(2)不合理用藥的主要后果 |
3.保證合理用藥的主要措施 |
保證合理用藥的各種措施 |
(二)中成藥的聯合應用 |
1.中成藥的合理聯用 |
(1)中成藥之間的配伍應用 |
(2)中成藥與藥引的配伍應用 |
2.中成藥聯用的配伍禁忌 |
(1)含“十八反”、“十九畏”藥味中成藥的 酉己伍禁忌 |
(2)含有—物中成藥的聯用 |
(3)不同功效藥物聯用的禁忌 |
(4)藥物的相互作用 |
(三)中西藥的聯合應用 |
1.中西藥聯用的特點 |
(1)協同增效 |
(2)降低毒副反應 |
(3)降低用藥劑量 |
2.中西藥聯用的藥物相互作用 |
(1)藥動學的相互作用 |
(2)藥效學的相互作用 |
3.中西藥聯用的實例分析 |
(1)中西藥合理聯用的實例分析 |
(2)中西藥不合理聯用的實例分析 |
4.含西藥組分的中成藥 |
(1)常用的品名和所含西藥成分 |
(2)使用注意事項 |
十 特殊人群的中藥應用 |
(一)老年人的中藥應用 |
老年人合理應用中藥 |
(1)老年人合理應用中藥的原則 |
(2)老年人合理服用滋補藥的注意事項 |
(二)妊娠期患者和哺乳期患者的中藥應用 |
1.妊娠期患者的中藥應用 |
根據風險慎重選擇用藥 |
2.哺乳期患者的中藥應用 |
哺乳期用藥對新生兒的影響 |
(三)嬰幼兒患者的中藥應用 |
嬰幼兒患者合理應用中藥 |
(1)嬰幼兒患者合理應用中藥的原則 |
(2)嬰幼兒患者合理應用中藥的注意事項 |
(四)腎功能不全者的中藥應用 |
1.腎功能不全者用藥基本原則和注意事項 |
(1)基本原則 |
(2)注意事項 |
2.常見對腎功能有影響的中藥 |
相關品種 |
3.中藥引起腎損傷的防治原則 |
防治原則 |
(五)肝功能不全者的中藥應用 |
1.肝功能不全者用藥基本原則和注意事項 |
(1)基本原則 |
(2)注意事項 |
2.引起肝損傷的中藥及其主要化學物質 |
相關品種及有關化學物質 |
十一 中藥不良反應 |
(一)中藥不良反應常見的臨床表現 |
1.皮膚癥狀 |
各種類型藥疹 |
2.全身癥狀 |
(1)各系統常見的中毒表現 |
(2)肝腎損害的中毒表現 |
(二)引起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的因素 |
1.藥物和使用的因素 |
品種混亂、炮制不當、劑量過大、療程過長、辨證不準、配伍失度等引發不良反應的因素 |
2.機體因素 |
(1)生理因素 |
(2)遺傳因素 |
(3)病理因素 |
(三)醫療用毒性中藥的中毒反應和基本救治原則 |
1.烏頭類藥物 |
(1)烏頭類藥物和含烏頭類藥物的中成藥 |
(2)中毒表現、原因、解救 |
2.馬錢子及含馬錢子的 中成藥 |
(1)含馬錢子的常見中成藥 |
(2)中毒表現、原因、解救 |
3.蟾酥及含蟾酥的中成藥 |
(1)含蟾酥的常見中成藥 |
(2)中毒表現、原因、解救 |
4.雄黃及含雄黃的中成 藥 |
(1)含雄黃的常見中成藥 |
(2)中毒表現、原因、解救 |
5.含朱砂、輕粉、紅粉的 中成藥 |
(1)含朱砂、輕粉、紅粉的常見中成藥 |
(2)中毒表現、原因、解救 |
(四)常用中藥品種的不良反應 |
1.中藥飲片的不良反應 |
(1)常見品種 |
(2)不良反應表現及處理 |
2.中成藥的不良反應 |
(1)常見品種 |
(2)不良反應表現及用藥指導 |
3.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 應 |
(1)常見品種 |
(2)不良反應表現及用藥指導 |
(五)中藥不良反應監測與報告 |
1.藥品不良反應監測方 法和報告 |
(1)自愿呈報和集中監測 |
(2)監管系統 |
(3)報告范圍和程序 |
2.藥品不良反應/事件報告表 |
(1)填寫內容 |
(2)注意事項 |